1.什么是“诊改”?诊改的重点是什么?
答: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简称“诊改”工作,诊改工作是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引导和促进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成效的过程。重点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运行。
2.教育部先后颁发哪几个文件推动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工作?
答:(1)《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
(2)《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56号)
3.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相关政策开始于哪一年?
答:2015年
5.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的目标是什么?
答: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
6.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工作方针是什么?
答: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
7.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目标任务是建立什么机制?
答:建立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省教育厅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
8.全国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目标任务是促进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基础上,构建(1)__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答:(1)网络化 (2)全覆盖 (3)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
9.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是指学校根据自身(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教职成厅〔2015〕2号)
答:(1)办学理念 (2)办学定位 (3)人才培养目标
10.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中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是谁?
答:学校
11.安徽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应每几年至少完成一次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
答:3年
12.安徽省教育厅在学校自主诊改基础上,每几年抽取总数的1/4以上进行复核?
答:3年
13.诊改工作坚持的“三原则”是什么?
答: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14.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五横”是指什么?
答:“五横”包括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
15.诊改工作中双“引擎”是指(1)________ 和(2)________ 。
答:(1)文化“引擎” (2)机制“引擎”
16.诊改用到的PDCA理论是指什么?
答:PDCA循环:又称“戴明循环”,由爱德华·戴明博士于上世纪中叶提出的,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测(CHECK)—改进(ACTION)”循环。
17.安徽省诊改复核的目的是什么?
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把握诊改制度建设方向,突出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主体的地位和责任,督促高职院校有效落实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简称学校实施方案),以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简称平台)建设为支撑,以诊改为手段,加快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建立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营造现代质量文化,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8.安徽省诊改复核的原则是什么?
答:(1)聚焦核心要素:聚焦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简称五个层面)的目标与标准、监测与预警、诊断与改进的机制建设和运行情况。(2)关注诊改轨迹:坚持数据分析与实际调研相结合,基于学校平台数据分析,以轨迹变化为关注点,辅以实际调查研究,做出与事实相符的判断。(3)尊重校本特色:坚持一校一策,尊重学校的历史文化和办学自主权,针对学校当前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引导学校科学定位、服务发展、促进就业,进一步完善有效可行的诊改工作实施方案。
19.安徽省诊改复核的内容有哪些?
答:(1)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包括目标链与标准链(简称两链)的打造、实施情况与成效;五个层面“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的建立的科学性、覆盖面、可行性、实施情况与成效;学校质量文化与机制引擎驱动与运行成效。
(2)平台建设与应用:复核学校平台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支撑情况,重点复核平台的顶层设计、建设、应用及成效。具体包括:1)学校是否按智能化要求对平台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平台架构是否具有实时、常态化支撑学校诊改18工作的功能:能够实现数据的源头、即时采集;能够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实时开放共享;能够进行数据分析,并实时展现分析结果。2)学校是否按照顶层设计蓝图,扎实推进平台建设。3)学校在数据分析、应用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20.我校属于安徽省诊改复核工作中第几批?
答:第二批
21.安徽省诊改复核的程序有哪些?
答:(1)学校自我诊断
(2)学校申请复核
(3)专委会制定计划
(4)专家组复核,包括网上复核和现场复核
22.安徽省诊改复核的结论包括哪两种?
答:(1)有效;(2)待改进
23.安徽省参加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复核的学校应提交材料有哪些?
答:(1)学校诊改实施方案
(2)学校自我诊断报告
(3)学校层面 学校诊改汇报 PPT
(4)专业层面 6个专业诊改汇报 PPT
(5)课程层面 12门课程诊改汇报 PPT
(6)教师层面 教师层面诊改汇报 PPT
(7)学生层面 学生层面诊改汇报 PPT
(8)信息化建设汇报PPT
24.诊改复核内容、关注要点、基本要求参考提示。
复核 内容 |
复核内容提示 |
关注要点 |
基本要求 |
两链打造与实施 |
1.学校发展规划是否成体系。学校发展目标是否传递至专业、课程、教师层面,目标是否上下衔接成链。学校机构职责是否明确,是否建立岗位工作标准,标准和制度执行是否有效机制。 2.专业建设规划目标、标准是否与学校规划契合,是否与自身基础适切。目标与标准是否明确、具体、可检测。 3.课程建设规划目标、标准是否与专业建设规划契合,是否与自身基础适切。目标与标准是否明确、具体、可检测。 4.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确定是否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专业建设规划等相关要求相适切。教师是否制定有个人发展计划及与之相应的目标与标准。目标与标准是否明确、具体、可检测,与自身基础适切。 5.学生是否制定有个人发展计划,个人发展目标是否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素质教育相关要求相适切。学校是否建立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的制度。 |
1.总体目标和标准的科学性。 2.纵向目标和标准的完整性。 3.纵向目标和标准的主体性。 4.纵向目标和标准的系统性。 |
·学校发展总目标分解到专项规划和二级单位规划,形成规划体系。按时间轴细化目标任务,节点明确。 ·学校明确了专业、课程、教师三层面的责任主体,主体依据学校发展规划,确立自己目标和标准。 |
螺旋建立与运行 |
学校 层面 |
1.学校是否建有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实施、诊断、改进的运行机制。实施过程是否有监测预警和改进机制,方法与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 2.是否建立学校各组织机构履行职责的诊改制度,方法与手段是否可操作,是否有效运行。 3.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措施是否有效。 |
1.规划在年度中的执行性。 2.工作过程管控的操作性。 3.岗位工作诊改的自主性。 4.目标绩效考核的激励性。 |
·学校根据规划细化目标任务,结合最新工作要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有年度工作计划执行情况的监测预警与改进措施。 ·学校依据事实和数据形成诊断报告,与既定的年度工作计划目标相对应。 |
专业 层面 |
1.是否建立专业建设质量的诊改运行制度。诊改内容是否有助于目标达成,诊改周期是否合理,诊改方法与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 2.现有专业是否都按运行制度实施诊改。 3.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措施是否有效。 |
1.专业诊改的制度化。 2.专业诊改的覆盖面。 3.专业诊改的主体性。 4.专业诊改的科学性。 5.专业诊改的有效性 |
·建有专业诊改运行制度。 ·学校所有专业均按照制度开展了诊改。 ·专业团队依据事实和数据形成诊改报告,并与既定的专业建设目标标准相对应。 |
课程 层面 |
1.是否建立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质量的诊改运行制度,诊改内容是否有助于目标达成,诊改周期是否合理,诊改方法与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 2.现设课程是否都按运行制度实施诊改。 3.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措施是否有效。 |
1.课程诊改的制度化。 2.课程诊改的覆盖面。 3.课程诊改的主体性。 4.课程诊改的科学性。 5.课程诊改的有效性。 |
·建有课程诊改运行制度。 ·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核心课程全部按制度开展了诊改。 ·课程团队依据数据和事实形成诊改报告,并与既定的课程目标标准相对应。 |
教师 层面 |
1.是否建立教师个人发展自我诊改制度,周期是否合理,方法是否便捷可操作。 2.所有教师是否都按运行制度实施诊改。 3.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措施是否有效。 |
1.教师诊改的制度化。 2.教师诊改的覆盖面。 3.教师诊改的主体性。 4.教师诊改的科学性。 5.教师诊改的有效性。 |
·建有教师诊改运行制度。 ·至少有2/3以上(含2/3)的专任教师按制度开展了诊改。 ·教师依据数据和事实形成改报告,并与既定的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相对应。 |
学生 层面 |
1.学校是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诊改。周期是否合理,方法是否便捷可操作。 2.所有学生是否实施自我诊改。 3.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是否根据自身基础进行改进。 |
1.学生诊改的制度化。 2.学生诊改的覆盖面。 3.学生诊改的主体性。 4.学生诊改的科学性。 5.学生诊改的有效性。 |
·建有学生诊改运行制度。 ·至少有一个年级学生按制度开展了诊改。 ·学生个体能依据自己制定的发展目标进行诊改。 |
引擎驱动与成效 |
1.学校领导是否重视诊改,扎实推进,师生员工是否普遍接受诊改理念,并落实于自觉行动中。 2.学校是否建立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相适应的考核激励制度,将考核与自我诊改相结合。体现以外部监管为主向以自我诊改为主转变的走向。 3.各个主体的自我诊改是否逐渐趋向常态化。师生员工对学校诊改工作是否满意和有获得感。 |
1.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2.内生动力的激励性。 3.主体诊改的自觉性。 4.自我诊改的常态化。 |
·学校主要领导重视诊改制度建设,亲自部署诊改工作。分管领导抓方案的制定、指导、培训、落实、监督等工作。 ·学校有与年度工作计划任务执行情况关联的考核制度。 组织开展了校内的诊改宣传与培训。 |
平台建设与应用 |
1.学校是否按智能化要求对平台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平台架构是否具有实时、常态化支撑学校诊改工作的功能。 (1)能够实现数据的源头、即时采集。 (2)能够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实时开放共享。 (3)能够进行数据分析,并实时展现分析结果。 2.学校是否按照顶层设计蓝图,扎实推进平台建设。 3.学校在数据分析、应用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
1.顶层设计的先进性。 2.顶层设计的科学性。 3.顶层设计的可行性。 4.建设进程的符合度。 5.平台建设的有效性。 |
·按智能化要求设计平台建设方案,至少有支撑诊改所需的3项功能。 ·方案中设计的业务系统基本覆盖五个层面的诊改运行。 ·按方案中设计的建设进程,有步骤付诸实施。 |